陆金所暴雷?红岭创投出事!兼谈为什么我不建议大家投资P2P?(深度)
最近有很多小伙伴总是问:这个P2P可以投吗?那个P2P可以投吗?
还搞了一排名:陆宜桔赢麻。
我只回复了一句:“P2P不建议投”。
这个flag一立,估计会被捶死,但还是要立,
因为答案太直接简单粗暴了……
我们先来看P2P 评级榜数一数二、两个千亿大平台陆金所和 的消息:
1、陆金所暴雷项目见面会
今天一个朋友(ST龙力受害者)发过来,我还挺震惊,心想陆金所这几个逾期项目还没有处理掉?
自从2018年12月以来,陆金所代销已四次被曝逾期,涉及上市公司包括神州长城、东方金钰、ST凯迪、ST龙力。
鸡肋者,食之无味,弃之可惜,
刚兑吧,不符合监管的精神,
不刚兑吧,对投资人不负责,
两头不是人,挺考验所长的智慧的。
陆金所(陆金服)可以 里面的老大,待收占P2P市场的十分之一强,影响颇深,更多消息关注,后续会整理陆续发布!
2、红岭创投宣布起诉长城资产,追讨3亿!
6月12日,上市公司深南股份、知名 红岭创投的实际控制人周世平突然对外宣布:启动对四大之一的某资产管理公司的诉讼程序。
作为行业最大的P2P平台之一,
红岭创投宣布“三年退出计划”之后,董事长周世平一直在为“钱”奔波。
没办法,催收工作不好做!
截止目前,红岭创投已经对投资者进行了八次兑付,合计兑付了6亿。
老周讨钱不易,投资人更不易,还是希望有好结果。
一、为什么我不建议投资P2P?有必要了解P2P的前世今生:
英文全称Peer to Peer,意思就是点对点的 。
中国的P2P最早起源于2007年,第一家P2P公司 成立,进入2012年之后P2P平台如雨后春笋快速兴起,2015年最高峰时有近2600多家平台,成为全球第一大P2P市场。
为什么发展如此之快?因为中国的P2P在发展中完全变异了。
按照国外的定义,P2P本质上是金融信息中介,撮合出借人和借款人产生债权债务关系,P2P受到严格的准入和过程监管,而中国式P2P从一开始就变异了,和国外很不一样:
图1 美国P2P平台运作流程
(资料来源:罗兰贝格咨询 如是金融研究院)
图2 中国P2P平台线上线下模式运作流程
(资料来源:罗兰贝格咨询 如是金融研究院)
在2013到2014年一年多的时间里,一度涌现出了3000多家 P2P 平台,而且你们可以看到的是,那时候市面上充斥着各种 P2P 产品。
2015年以后,像e租宝、大大集团这种互联网金融诈骗案的爆发,监管就趋严了。
所以,2016年,有1700多家已经停业退出,或者跑路清盘了。
2017年,这种倒闭的 P2P 平台已经达到了百分之五六十以上,一半以上已经倒闭掉了。
2018年之后,P2P行业最大的暴雷潮来临, 、投之家、 等许多知名的平台纷纷暴雷倒闭……
直到现在,还有不到1000多家存活,正常经营的已经不足100家。
二、为什么我不建议投资P2P?有三大表面(现象)原因:
1、骗子太多!
P2P这个行业骗子太多了,
唐军、丁宁、徐红伟、邬再平、李振军……罄竹难书
之前有一个朋友说,没有什么比开一个P2P平台来钱更快的了,
确实如此。
7年时间,P2P在中国经历了从天堂到地狱的轮回。
2012年,第一批P2P开始爆发,代表技术的互联网和代表财富的金融相结合,没有什么比这个概念更性感。
7年时间,P2P行业涌现了无数道貌岸然的骗子,从领军人物到阶下之囚,几分钟足矣。
2016年,从e租宝丁宁开始,快鹿施建祥、唐小僧邬再平、投之家徐红伟、投融家李振军、团贷网唐军……
飞的越高、摔得越惨,当潮水褪去的时候,
裸泳的P2P在2018年开始一个个倒下,骗子也随之付出水面……
2、老子咋管?
P2P这个行业直到2016年8月才迎来了自己的老子,明确了自己的身份和地位。
随后又出台了一系列zz予以规范,XX备案细则,披露标准……
现在来看,P2P的老子还是希望其自生自灭,
一句话,P2P行业骗子太多,让老头子心有余悸,不得已而为之。
3、孩子天真!?
P2P这个行业很多出借人像孩子一样,很傻很天真,
自以为zf鼓励支持,遂发动亲朋好友来投资,
all in全部身家,然后就成了韭菜,被可恶的骗子一刀切割!
当平台暴雷的冰面在我们眼前炸开裂痕,我们惊愕了,原谅我只能用这个词来形容。
这点其实也不怨大家,中国的金融知识教育太少,很多人对于金融投资没有正确的风险意识。
所以打铁还要自身赢,多学多得,强壮自己胜过一切盲目崇拜!
三、为什么我不建议投资P2P?有四个深层原因:
1、首先互联网是没有办法自动甄别信息的真伪的。
2016年《暂行办法》JG 是怎么定义 P2P 平台的呢?
它就是“网贷平台,就是金融信息中介,你不得直接或者间接地吸纳存款资金,不得非法集资”,换句话说,就是不允许你搞资金池。
这就和 P2P 平台要做的贷款业务发生了矛盾。
为什么呢?P2P 做的是个人对个人的贷款业务。
借贷业务的核心是什么?
是去了解借款人的资质,包括他的还款能力、还款意愿。
那么这个业务,能不能够通过线上完成,通过借款人的填表完成,或者通过借款人在网上留下的数据信息来分析完成呢?
比如说,你在要求借款人填表的时候,有哪个借款人会主动地说自己不诚信呢?
除了腾讯、阿里这种超级互联网公司之外,网上留下的这些零碎信息,根本就达不到征信的要求。
互联网可以传递真实信息,也可以传递虚假信息,这两种信息对于互联网来说是完全一样的。
所以说,识别借款人资质的工作不是说有了互联网就可以自动完成的。
2、P2P作为信息中介,难以存活
P2P作为信息中介,你就只能收取信息中介费,这个费用是很低的,你没有办法通过吸收存款来赚取存贷差。那么这一点点收入,很难覆盖贷款业务的成本,是无法存活的。
P2P 平台的鼻祖 Lending Club 作标杆。Lending Club 确确实实是始终坚持着信息中介的路线,不开资金池,不接触资金,就收取一点点双方的服务费为盈利点。
但是实际上盈利是非常低的,光2016年它就亏损了1.46亿美元,然后在它当时轰轰烈烈上市以后,它的股价至今为止已经跌了80%,上市初期的时候,市值是50亿美元,截至目前,市值已经只剩了12.66亿美元。
所以,在目前的情况下,一个信息中介想支撑贷款业务的成本,是非常难的。
现在JG倡导P2P转型做助贷业务大多也是为此,P2P想要正常活下去,没点手段不行啊。
3、P2P所做的业务,高风险、高成本
P2P 做的小微贷款,本来就是传统银行不愿意做的高风险、高成本业务。
现在很多P2P平台,既没有互联网海量数据支撑,也没有大数据风控基础,还从事高风险、高成本的金融业务,结果可想而知。
也就是说,很难不走庞氏骗局的歧路。
试想没有数据,没有风险管理,也没有有效的获得客户的渠道,P2P平台怎么可能不出问题呢?
P2P平台要成功,必须有海量的高质量数据,有有效的风险识别技术和强大的算法。
换句话说,P2P平台需要在互联网和金融风控这两个技术上有非常高的壁垒。
4、P2P最大的风险是底层资产不清晰。(金融业务的通病)
P2P最大的风险不是备案,不是ICP、银行存管,也不是财报数据,最大的风险是底层资产不清晰。
因为你这个钱借给谁了你不知道,你的钱到底是给了谁?
这就好比古代结婚,前期媒人说的天花乱坠,新娘子多么多么美丽,直到洞房花烛夜才能看清新娘子的真面目,悔之晚矣……
P2P平台拿去做什么其实你是不知道的,所谓的信息披露,永远是披露非核心数据的东西。
这里以快鹿集团为例,借款方是大银幕(北京)发行控股有限公司;
平台方是金鹿财行、趣逗理财、当天投资、菜苗网络等18家融资平台;担保公司是上海东虹桥融资担保股份有限公司。快鹿系用自己的影视公司,走自己的通道公司,靠自己的担保公司,用自家的P2P平台,最终投向了自家的影视项目《叶问3》。
这么一番花式操作操作下来,鬼知道投资人的资金流向了哪里?
很多P2P平台逾期率爲0,试问你做着高风险的金融业务,结果逾期率却为0,可笑吗?
所以,想要投资P2P最重要的是遵循一个原则:那就是看底层资产。
我们需要知道我们投资的项目钱投在了什么地方?资金流向了哪里?
如果是固定收益产品,要看这个项目底层资产是如何保证我的的收益的?担保机构是谁?
一旦出现风险,最终谁会负责?
四、最近一段时间,大家要格外注意黑天鹅风险
从小平台到大平台,从P2P到信托公募,从网贷公司到券商银行,
从中小板公司到康美药业、康得新这种大白马股。
一切,出乎了很多人的预料。
一切,也是必然!
五、最后在这里,有必要重申一下我的观点:
无论过去、现在、以及未来,P2P都是一个高风险的投资品种,
因此,现在不建议大家投资P2P!
如果你觉得自己财商不够,
又不想乱入投资市场以免成为被切割的韭菜,
你可以选择不投,
或者等备案落地、风平浪静再出手。
任何人都要为自己的投资行为负责,
不要奢望有会谁会来为你兜底。
|
热门评论
全部评论
-
-
-
-
-
-
-
-
-
-
-
-
-
-
-
-
-
-
你怕是跑偏了。陆金所和陆金服不是一回事,P2p是陆金服,平安财险担保,只有逾期问题没有收不到钱的问题,现在项目也少的可怜,不是你想投就能投上的。陆金所目前就是个代销平台,所以在那上边投资一定擦亮眼睛,以前所长项目大多来自平安内部,现在基本没有了,其他一切理财私募基金都是代销,平安的私募基金也有,但是其实跟别的风险没区别,都很大,目前陆金所唯一安全的就是货币基金,就是利率比银行三年期存款可能 还低……
-
-
为您推荐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有话要说